ST双成(股票代码:002693)作为A股市场上一家曾因连续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(*ST)的上市公司,其近年来的资本运作、主营业务转型及财务表现备受市场关注。本文将从公司基本面、行业背景、风险因素及未来展望等维度展开分析,结合公开信息梳理其发展脉络,为投资者提供参考。### 一、公司概况与历史沿革ST双成前身为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于2000年,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,主营业务为化学合成多肽药物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核心产品包括注射用胸腺法新(免疫调节剂)等。由于2018-2020年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,公司于2021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,股票简称变更为“*ST双成”。2022年通过出售资产、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,2023年5月撤销退市风险警示,但因内部控制问题仍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(ST)。### 二、主营业务与行业竞争分析1. **医药制造板块** 公司核心产品胸腺法新(商品名“基泰”)主要用于肝炎、肿瘤等疾病的辅助治疗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曾贡献超70%营收。但随着国家医保控费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推进,该产品面临竞品挤压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2023年销售收入同比下滑32%。近年来公司尝试向抗肿瘤创新药转型,但研发管线中仅有一款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仿制药(注射用紫杉醇)获批,创新药仍处临床前阶段。2. **跨界布局大健康产业** 2021年起,公司通过收购海南双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切入保健品领域,推出胶原蛋白肽等产品,但该业务毛利率不足20%,且销售渠道依赖代工,尚未形成规模效应。2023年报显示,大健康板块营收占比仅12%,未能有效对冲医药主业下滑。3. **行业竞争格局** 多肽药物领域,翰宇药业、信立泰等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占据优势;保健品市场则面临汤臣倍健等龙头挤压。ST双成在研发投入(年均不足营收5%)和营销网络方面均显薄弱,转型压力显著。### 三、财务表现与风险因素1. **盈利结构脆弱性** 2022年公司净利润转正主要依赖出售子公司股权(收益1.2亿元)和政府补助(0.48亿元),扣非后净利润仍亏损0.86亿元。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仅0.33亿元,资产负债率升至58%,短期偿债压力突出。2. **内部控制问题** 2023年审计报告指出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、存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,导致持续被ST。此外,实控人王成栋家族持股比例达43%,股权质押率超60%,公司治理结构有待优化。3. **政策与市场风险** 医药集采常态化下,公司仿制药利润空间持续压缩;保健品业务则面临行业监管趋严及消费者信任危机挑战。2024年一季度报显示,公司营收同比再降19%,亏损扩大至0.28亿元。### 四、资本运作与战略调整1. **资产剥离与聚焦主业** 2023年公司出售亏损的宁波双成药业基地,回笼资金1.5亿元,并宣布将资源集中于多肽药物研发。但研发投入不足(2023年仅0.42亿元)制约创新突破。2. **定增计划搁浅** 2022年拟募资3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的定增方案因市场环境变化终止,资金短缺成为转型瓶颈。目前公司主要依靠银行借款维持运营,财务费用率攀升至8.7%。3. **区域政策机遇** 作为海南本土企业,公司尝试利用自贸港政策开展跨境医药合作,如2023年与泰国企业签署原料药采购协议,但实质性进展缓慢。### 五、未来展望与投资建议1. **关键转折点** 公司能否在2024-2025年实现以下突破将决定其命运: - 核心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进入集采; - 创新药管线取得临床批件; - 保健品渠道建设初见成效。2. **潜在价值重估** 若内部控制问题整改完成,ST标识撤销或带来短期股价催化。但长期需观察主营业务造血能力,目前市盈率(TTM)为负,市净率1.3倍,估值仍高于行业平均。3. **风险提示** 投资者需警惕以下风险: - 持续亏损导致再度被*ST; - 实控人高质押可能引发的股权变动; - 创新药研发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。### 结语ST双成的案例折射出中小型药企在行业变革中的生存困境。尽管通过资本运作暂时保壳,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转型难以持续。未来公司需在研发聚焦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,同时改善治理结构以重建市场信心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政策底与业绩底尚未明确叠加前,保持谨慎观望或是更优策略。
永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